非遗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

时间:2014-05-29 15:35:30

 

文峰宫妈祖信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峰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在莆田城内的主要“行宫”之一,其妈祖信仰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湄洲妈祖祖庙一脉相承。自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由白湖顺济庙迁建于此之后,该宫就有一系列适应历代兴化府官员至此举行春秋二祭的礼俗活动。文峰天后宫妈祖信俗的主要内容有《妈祖三献礼》、《妈祖诵经》、《妈祖供品》、《妈祖庙会》、《妈祖进香》、《妈祖巡游》以及内涵丰厚的《妈祖元宵》、《妈祖烛山》、《妈祖签诗》、《妈祖香袋》等。这些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它融汇了中华妈祖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成为以湄洲妈祖祖庙为代表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地域人文特点,而且催生了广大妈祖信众的情结和文明。
    2009年5月,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信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拓展项目。

     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亦称娘妈信俗、天后信俗、圣母信仰等,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俗文化传统中地位显要。它内涵深厚,衍生出来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内容,还蕴蓄诸多的艺术元素。它源于宋,盛于元、明,兴于清代,发展于现代。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表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体现了妈祖信众固有的传统理念、道德风尚,朴质心理和善良的愿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地域性、严格的时序性和隽永的传承性。如果我们把妈祖信俗中的一束束鲜花编织成一个异彩纷呈的花环,组成一个有着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系列,然后深入挖掘妈祖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依存、传承关系,那么,它将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表现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史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个侧面。从这一点出发,开掘妈祖信仰的源流、沿革、现状、基本特征、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地位,加强广大妈祖信众对世界和谐崇高理念的认同感,促进妈祖宫庙之间的宫际交流和人文的双向流动,而且对于探索建立一个特具鲜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妈祖文化体系,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峰天后宫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文献东路步行街繁华地带,西距旧兴化府治所,即今荔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及莆田的象征,古建之花古谯楼只有百余步之遥;南与曾为善男信女参禅礼佛、广种福田的凤山寺遥相对峙;东侧径往324国道,康庄坦夷,交通便捷;北与古色古香的“大路”服装一条街接壤,地理位置显要。
    文峰天后宫妈祖信俗的主要内容:

                                                                                                                       
    1、《妈祖三献礼》: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是该宫妈祖庙祭活动。其源可追溯至南宋初期就形成的“初献、亚献、终献”的三献仪式和“迎神、送神”程序。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祭典,雍正帝又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后,春秋二祭的礼制,仪注规范完整,肃雍庄重,富有礼俗文化内容。

    2、《妈祖庙会》:妈祖庙会源远流长,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立足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由民间自行组织,妈祖信众自愿参与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展现特色,具有传统的重大礼俗文化活动。一般在春节、元宵和妈祖诞辰、妈祖升天纪念日期间举行,内容荟萃戏剧艺术演出,歌舞杂耍表演、工艺美术展示等民间艺术活动,是妈祖信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3、《妈祖供品》:妈祖供品是“敬神”又“娱人”的“中华一大绝活”,也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溯至南宋时期,历史悠久,摆序严格规范,符合礼制,工艺流程代代传承,相沿成俗。
    4、《妈祖进香》:一千多年以来,妈祖信仰传遍大江南北,妈祖香火远播五洲四海,成为跨国度、跨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峰天后宫的地位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在传播妈祖信仰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广大信众进香祈福的理想场所。
    妈祖信众进香活动,是文峰天后宫的重要礼俗活动之一。年间接团上百次,而民间单向、零散的进香活动则不计其数。迎接朝圣进香团队时,举行的礼俗仪式,遵从古制,规范有序。主要内容分“迎驾”、“接驾”、“进香”、“送驾”等,基本形式庄重严肃,定式传承。2008年10月31日,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等主办,文峰天后宫协办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开创了妈祖信众朝圣进香这一礼俗文化活动的先河。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妈祖宫庙参与了这一活动。特别是场面恢宏,隆重热烈的入城仪式,从凤凰山广场至文峰天后宫拜亭,十里长街,万人车鼓,千副楹联,百米烛山,人山人海,一路迎驾,礼炮长鸣,礼乐和音,亲情涌动,场景感人。经拜亭时,成千上万的信众都向文峰天后宫妈祖拈香礼拜,使进香活动达到高潮。

    文峰天后宫进香习俗,在漫长的妈祖信仰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现在相对固定的程序和内容,具有传承性,亲和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和人文价值。
    5、《妈祖巡游》:妈祖巡游,亦称妈祖巡安,妈祖郊游,妈祖出游,是一年当中最大的妈祖礼俗活动之一。文峰天后宫妈祖巡游,古有定例,由来已久,富有传统,延续相承。以前,一般都是于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左右,在莆田城区周边进行绕境巡游祈安。巡安活动前,要先“卜告”妈祖,确定具体日期和起驾时辰。同时护驾人员及执事要提前三日“皆沐浴更衣,散斋一日,各宿别室;致斋一日。散斋仍理庶务,惟不饮酒、不菇荤、不吊丧、不问疾……不豫秽恶事。”起驾即日清晨,诵经祈福后,要举行隆重庄严的起驾仪式。妈祖巡安所经之处,沿途家家户户门前摆设香案,迎神接驾,祈安纳福。妈祖神驾回銮,要举行“安座仪式”。
    文峰天后宫妈祖信俗涉及宗教学、考古学、民俗学、建筑学、美学、文学、艺术学、航海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传承性、知识性、依存性、观赏性、丰富性、多源性等特征以及人文、艺术、实用、推介价值。

 

 

 

 

 

文峰天后宫三献礼——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祀典,雍正帝又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后,春秋二祭的礼制。仪式在宫门前拜亭广场举行,全程35分钟,其仪注内容分为祭筵、仪仗、乐舞、执事、仪程五个部分,仪式所需的相关制品,严格规范,遵从古制,符合礼俗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千件。仪式规范完整,古朴典雅,场面壮观,严肃庄重,溶道教、佛教和民间民俗活动为一体,富有礼俗文化内涵。
    2009年1月,《文峰天后宫三献礼》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由人及神,并成为百代流芳、千秋褒扬、四海共仰、五洲同颂的海上女神,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地位不断提升,懿号愈加尊荣,彰显妈祖的道德风范和特有魅力。同时,妈祖祭祀习俗也随着规格的不断提高,逐步从民间走向官方,礼制越加规范。历史上,民间祭祀活动一般由法师或经师主持,活动普遍而热烈;官方则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崇尚儒家礼制,礼仪庄严肃穆。东汉时期的学者郑玄,在其作注的《礼记•祭法》中载称:“夫圣王之制祭礼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祭法”中所列五祀者,妈祖独占其中之“有功于民,抗御大的灾害,庇佑庶民不受祸患”等三可祀者。曾子认为祭祀的意义在于“慎终追远,民德为厚焉。”可见儒家的祭祀功能主要在于教化。
    莆田湄洲,是妈祖的故乡,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文峰天后宫与湄洲妈祖祖庙,渊源久远,关系密切,香火鼎盛,是湄洲妈祖祖庙在城内的主要“行宫”之一,影响广泛,与台湾的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鹿儿门圣母庙、台南大天后宫等上百个妈祖宫庙互为联系,交流活动频繁。该宫定期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初九日妈祖神诞和升天吉日,举行“三献礼”祭祀仪式。信众来自市区和内陆各地,同时,也有来自台湾地区的谒祖进香团队以及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国的华侨、华人香客,成了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所在。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妈祖文化内涵丰富。妈祖神灵分香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与古白湖顺济庙即今文峰天后宫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时,兴化军东门外五里许的白湖渡(今属荔城区阔口村),是古兴化的主要通商港口,时称白湖水市。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当地瘟疫流行,有人梦见妈祖指点海滩离潮水丈许处的地下有甘泉可防治瘟疫,里人掘地试服,果然应验。地方官具折上奏,诏封为“崇福夫人”。里人感戴妈祖惠泽,由绍兴八年的榜眼陈俊卿(乾道年间宰相)献地立庙,时称白湖庙。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七世孙、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赵师侠,于宋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游莆田时,在《诉衷情•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三首词中分别写道:“神功圣德妙难量。灵应著莆阳。……孚惠爱,备祈禳。降嘉祥。……”。“茫茫云路浩远边。天与水相连。舳舻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专掌握,雨旸权。属丰年。琼浆玉醴,飨此精诚,福庆绵绵。”以及“威灵千古护封圻。十万户归依。白湖宫殿云耸,香火尽虔祈。倾寿酒,诵声诗。谅遥知。民康物阜,雨润风滋,功与天齐。”同时,南宋名相陈俊卿第四子、提点广东刑狱、直秘阁陈宓,南宋工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爱国诗词家刘克庄也先后在《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以及《白湖庙二十韵》中,分别记述了当时白湖庙的建筑及香火鼎盛的情况,可见南宋时代妈祖的祭祀活动已初具规模,且已十分盛行。元代,朝廷每年都要降御香,由专员往该庙致祭,当地官员春秋二季,朔望行香都要出城至白湖庙礼拜。至正十四年(1354年),兴化路分省官员,把白湖庙迁至城内的善俗铺原水陆院山门地,因宫门面对文岭,故称文峰宫。并在宫前跨街建拜亭举行礼俗活动。清康熙帝诏普天下,妈祖被编入“春秋谕祭之神”的国家祀典后,兴化府官员在此举行春秋官祭。地方志载称:“每岁春秋日及三月二十三日致祭,设帛一、爵三……羊一、猪一……正祭日五鼓,正印宫诣庙,朝服行礼,前后三跪九叩,三献饮醴,受胙仪与关帝同。”
    民国时期,文峰宫的“三献礼”官祭仪式沿袭清例。但因连年兵乱,时断时续。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的民间妈祖“三献礼”习俗长期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渐为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信众所认识和肯定。1993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把文峰天后宫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的“三代祠”以及“梳妆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其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内外妈祖信仰民众踊跃捐资,对其进行修复,并把该宫原有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等遗存的珍贵文物献归。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于1994年和2005年,两次东渡台湾巡展,为促进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0年和2006年,台湾妈祖联谊会分别组织4000余人和7000多人的大型谒祖进香团,驻跸文峰天后宫。2007年,首届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期间,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三献礼”活动,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妈祖信众的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2008年10月31日,“天下妈祖回娘家”入城仪式,计有来自18个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300多座妈祖宫庙代表千余人,向该宫拜亭的妈祖神像行叩拜之礼。追根溯源,文峰天后宫“三献礼”习俗,史有定制,源流久远,仪注规范,沿袭发展,代代传承,有据可稽。
     

    文峰天后宫“三献礼”仪式在宫门前拜亭广场举行,全程35分钟。其仪注内容分为祭筵、仪仗、乐舞、执事、仪程五个部分。
    1、祭筵:设在宫门前步行街中轴线,拜亭式结构。筵内设置妈祖神座和香案(含重案和龙案),香案前为献位。筵前为主祭、陪祭人拜位,右旁设盥洗位,前方两边为乐坛,中部正中为舞池,祭筵两旁为仪卫区。
    2、祭器:果盒、馔盒、花斗、烛屏、香炉、铜爵3只,硎、簋2只、笾2只、豆8只、帛6只(装篚内),立式祝板一副等。
    3、祭品:按传统“少牢”礼制摆置(即全猪、全羊卸去内脏,架在木俎架上,置于供案前方左右两案)。其他祭品,按序为:中案摆放鲜花、水果、茶水、酒水、糕果(天圆地方)、面、饭、十斋;龙案:饼宴、一担盘(十盘)等;供案:文武宴(左边水果宴、右边海鲜宴、即荤宴)。
    4、仪仗:主要以古代宫廷卣簿和莆田民间传统出游仪仗、执事相结合,依序:清道旗、大锣、警跸牌、衔牌、金瓜、金钺、朝天镫、蟠龙棍、月牙铲、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笔、日月牌、凸凹杖、封号旗(16面)、提炉、提灯(各2对)、雉尾扇、九曲黄伞等。
    5、乐舞:按最高祭祀规格,配以乐生36人,歌生20人,舞生64人。乐生负责演奏礼乐五章,所奏乐器仿古为主,并配置莆田民间器乐。音种含金、石、丝、匏、土、草、木等八音,歌生主要在“三献”时演唱《海平》、《和平》、《咸平》三章歌曲。歌词为四言诗句,每音八节,歌唱时要求达到“肃雍和鸣”、“感格神明”的效果;舞生各执羽、龠,在“三献”时伴以“八佾”(8×8方阵)之舞。
    6、执事:设主祭1人,陪祭若干人,司礼生10人(含通赞、引赞、司香、司盥、司樽、司盘、司帛等)。
    7、仪程:(1)严鼓三通(每通由慢至紧36下,共108下)。(2)鸣礼炮(三门铳81响)。(3)仪仗队、司礼生、歌舞生就位。(4)主祭人、陪祭人就位。(5)迎神上香。(6)奠帛。(7)诵读祝文。(8)奏《海平》之章,行初献之礼。(9)奏《和平》之章,行亚献之礼。(10)奏《咸平》之章,行终献之礼。(11)焚祝文、焚帛。(12)奏《送神曲》、礼成。(13)仪式之前,诵经团起五鼓,诵妈祖经,恭请妈祖神灵移驾祭筵。
    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仪式所需的相关制品,严格规范,遵从古制,符合礼俗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千件,主要为:
    1、祭器:仿古祭器和莆田民间传统祭器相结合。其中仿古祭器为竹木制品笾和豆,铜器制品为爵、鉶等;民间传统祭器有铜制香炉、烛屏、果盒、馔盒等。
    2、仪仗:以古代宫廷卣簿和莆田民间传统的妈祖出游时使用的仪仗、执事器杖两者结合,其中含清道旗、警跸牌、封号旗、雉尾扇、提灯、提炉、九曲黄伞及其他器杖等上百件。
    3、服饰:分4个类型。(1)主祭和陪祭人员为民初改良的汉装;(2)司礼生着宋代宫廷女官服饰;(3)舞生因其表演的八佾之舞为仿汉乐舞,其着装为汉时女子服,披秀发;(4)仪仗服装为:卣簿队伍着盔甲、提炉、提灯及执雉尾扇者着宫廷女官服。服饰整体主次分明,协调和谐,古朴大方,绚丽多姿。
    文峰天后宫前身白湖庙,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迄今850年。在源远流长的妈祖信仰发展过程中,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三献礼”习俗,源溯湄洲祖庙,沿袭古制,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相对固定的程式和内容,富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妈祖“三献礼”仪式是民间民俗活动与古代宫廷祭祀活动的结合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涵丰富,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传统美德的推崇以及人们对征服自然,企求吉祥平安的良好愿望,具有绵延不息的传承性。
    2、妈祖是一位慈善、博爱,深受人们敬仰的海上女神。自古以来,从民间到朝廷,从内陆到海外,不囿疆界,无论道释,不分族群,亿万信众,崇信有加。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所展示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具有特殊的亲和性。
    3、文峰天后宫在妈祖信仰的形成和妈祖文化长期的传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三献礼”仪式,以庄严、古朴、厚重的仪注和内容,规范有序,合乎传统礼制,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信众的认可。近年来,海内外妈祖信众,特别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妈祖宫庙多次组团来莆田湄洲谒祖进香时,多驻跸该宫,并受邀参加“三献礼”习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4、鉴于文峰天后宫与湄洲妈祖祖庙的渊源关系和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妈祖“三献礼”习俗活动具有的程序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使广大海内外信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妈祖文化的熏陶。这对于弘扬妈祖文化,加快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提高莆田的知名度,扩大莆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性。
    5、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是宗教、民俗、传统礼仪、工艺美术、广场艺术展示和传承的载体,丰富了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应采取抢救、保护措施,使其代代传承,保持永久性。

    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是民间传统的敬神献礼的食品装饰造型艺术,俗称“妈祖筵桌”,通常在妈祖神诞、升天纪念日和传统节庆期间摆列供奉。其配套和排序均为相对固定的格式,供桌上按序必备:花、果、茶、酒、面、饭、糕果、六斋;筵桌的中间为饼筵、一担盘(即大、中、小10个盘上分别盛有香菇、金针、寿桃、寿面、红团及其他面食类),两边则分为文筵(斋筵)和武筵(荤筵),每架斋筵的搭配再分为:十斋、十二大碗(四平八企或八平四企)、十二小碟等。除规格“筵桌”外,尚有自由创作的供品,其中妈祖故事、水族朝圣、海鲜景、二十四孝故事等人物造型,尤有特色。
2007年5月,为了弘扬中华优秀民间艺术,传承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深化妈祖礼俗文化内涵,文峰天后宫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莆田市文联、莆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支持和具体指导下,为丰富首届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的内容,精心组织民间食品装饰工艺美术精英,挖掘、整理、制作妈祖供品600余件,设置4个展区,在凤山寺举行展示活动,其中除按相对规范固定的必备供品外,尚有传统手工制作,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食品装型艺术作品,如文、武宴,妈祖故事、水族朝圣、水族彩阁等。展示期间,观者如云。观众达十万人次以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全国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何少川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妈祖信众,观后盛赞妈祖供品无愧为“中华一大绝活”。具体内容为:
    1、中心展区:按传统敬神献礼的相对固定供奉格式,分中案、龙案、供案3个层次,配套排列必备妈祖供品150余件。
    2、南展区:文筵(斋筵)5组,武筵(荤筵)5组,水族朝圣1组,计食品装饰造型艺术作品160多件。
    3、东展区:鸟禽食品造型1组,岳家军、杨家将人物造型2组,配套摆字筵计作品130多件。
    4、西展区:妈祖出世、护海庇民故事的人物造型1组,二十四孝故事人物造型1组,海鲜景、水族造型1组,计展示食品装饰造型艺术作品180多件。
    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融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为一炉,不仅是相沿成俗的祭祀礼俗活动中静态艺术的微缩,也是可资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芳草地,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无愧于“中华一大绝活”称誉。
    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是妈祖祭祀礼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的制品,严格规范,符合礼制,必备供品细则,使用原料、操作流程为:
    1、鲜花:精致的花瓶中插上时令吉祥鲜花。
    2、鲜果:立体透雕的木雕果盒上搭叠塔状的时令瑞水果。一般用桔(象征吉祥如意)、苹果(象征平安)等。
    3、馔品:工艺精湛的木雕馔盒上按格分别摆放寓意“龙生贵子”、“财丁骏发”之类的干果,如桂元干(龙眼干)、红枣、花生等。
    4、茶:清茶三杯。
    5、酒:白酒三杯。
    6、糕果:糯米粉加白糖炒熟后,用木制圆形、方形的印模印制而成。5个一叠,小花碟各装盛圆、方形糕果三叠,意味“三多五福”。左摆圆形(代表天),右置方形(代表地)。
    7、面饭:(1)线面头用红绳丝扎成圆形,高出茶盅二寸;(2)干饭放在两个茶盅内,对合成一盅。
    8、十斋:香菇、金针、(两件必备),及其他素食干品,精制拼合成各种不同花边、图案,或用地瓜、芋头(切丝油炸)、面粉、豆皮等制作成各种盆景造型,竖放于十个碗之中。

        
    9、五谷:早谷、晚谷、大麦、小麦、黄豆等五件粮种,盛于青铜制作的祭器内,意味“五谷丰登”。这是该宫独有的礼俗。
    10、饼筵:用面粉、白糖等,做成10种以上不同形状、造型各异的饼食类,分别叠放在古色古香的彩盘中。
    11、文筵:用素食干品为原料,拼接、粘合制成各种不同图形、艺术造型各异的12件作品,俗称“十二平”。
    12、武筵:分四大八小,俗称八平四企。其中四企为立体食品盆景造型。
    13、每架筵桌上要配置:
   (1)四点心:即精制的4钟小巧玲珑,不同花色的糕点。
   (2)龙泉三杯:取用位于文献西路“御封”的龙德井清泉三杯。
   (3)甜汤三小碗:用龙眼干、红枣、冰糖熬成的甜汤。
    14、海鲜景:用十二种不同的海鲜油炸精制而成,并有十二位妈祖信徒卜告妈祖确定各献品种的独特习俗。
    15、水族朝圣:素食仿生,用糯米粉或面粉捏制成鱼、虾、蟹、蚌等各种形象奇特、造型逼真的36种水中生物。
    16、人物造型:用面粉、豆皮、紫菜、黄花菜、香菇等为材料,制作的如“妈祖故事”、“群仙聚会”、“八仙献寿”、“二十四孝故事”、“岳家军故事”、“杨家将故事”等,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食品装饰造型艺术。一般用豆皮制作衣裳,头发用紫菜为原料等。
    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供品作为民间传统的敬神献礼的食品装饰造型艺术,其历史应与850年前,即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白湖庙肇建之始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一样源远流长。它内容丰富多彩,有着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礼俗文化内涵。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既遵从礼制的规范要求,又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相对固定的格式。其富有浓郁的乡情习俗和审美情趣,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传承性、依存性、观赏性、多源性、丰富性等五大特征。
    1、传承性: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是广大民间艺人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已没人能说得清楚最早的设计者为谁,但它却伴随妈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代代传承,并在一双稚嫩或粗糙的巧手中延续着诚挚的信仰。
    2、依存性: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是一种手工的食品民艺创造,它有别于其他民间工艺美术,其主要特色在于制作原料为食物。把敬神献礼的祭品,巧妙地运用食品,装饰成各种形状的静态艺术,形成了民间美术与祭祀礼俗文化的有机融合、相互依存的特色。
    3、观赏性: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历经800余载沿革、传承、发展,既保持了传统的格式,又不断推陈出新;既有遵从古制,符合祭礼的现成、简单品种,又有各种蕴含浓郁地域特色,寓意深刻、风格奇特、造型逼真,融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种,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4、多源性: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作为敬神献礼的食品造型艺术,是妈祖祭祀礼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份。其摆置时间长,所有祭仪都与之有关,并与其他动态艺术活动交相辉映,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和静态艺术交融样式,具有多源性的特征。
    5、丰富性: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制作工艺流程繁多,形式新款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集工艺美术、民间文学、礼俗文化、现代文明为一体,揉进了妈祖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水族世界、花果食物等,具有丰富性的特征。

 

文峰宫妈祖供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是“中华一大绝活”,是民间传统的敬神献礼食品装饰艺术,俗名“妈祖筵桌”,通常在妈祖神诞和升天纪念日,以及传统节日摆列供奉。其配套和摆列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供桌上必备:香、花、果盒、馔盒、寿桃、面饭、五果、六斋、茶、酒。筵桌则分称文筵和武筵,而每架斋筵的搭配再分为:十斋、十二大碗(四平八企或八平四企)、十二小碟等。除规格筵桌外,尚有自由创作的食品装饰造型艺术作品,其中的妈祖故事等人物造型、水族朝圣、海鲜景等,尤有特色。
    2007年5月,《文峰宫妈祖供品》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湄洲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是莆田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莆田的一份资源,更是莆田的一大优势。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现在全世界奉祀妈祖的宫庙多达5000余座,妈祖信众近3亿人。其中在我国的宝岛台湾,妈祖宫观就有900余座之多,全岛2300万民众中,妈祖信众多达1500万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可见妈祖信仰已“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
    文峰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在城内的主要“行宫”之一,与台湾的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台北松山慈佑宫、北港朝天宫、鹿儿门圣母庙、台南大天后宫等,百余个妈祖宫庙交流活动不断。该宫每逢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日妈祖神诞和升天纪念日,以及重大的传统节庆,在妈祖祭祀仪式上,都要摆置既“敬神”,又“娱人”的一盘盘色彩缤纷、造型别致的妈祖供品,让来自市区和内陆各地,以及台湾地区,海外华侨、华人的香客,在进香的过程中,默默传递着愿想与神谕。其古老而严谨的排序和极富地方民俗韵味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已流布内陆各地和台湾地区的妈祖宫庙,影响所及,范围广泛。
    文峰天后宫是历史上朝廷认可的妈祖官祭宫庙,亦是城市妈祖信仰中的一座重要庙宇。文峰天后宫前身是白湖顺济庙。明《八闽通志》载称:“灵惠井,在相公里白湖之侧,环境皆斥土,而井居其间。”《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封灵文峰天后宫,是历史上朝廷认可的妈祖官祭宫庙,亦是城市妈祖信仰中的一座重要庙宇。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莆田林姓族人林春声等呈请福建省民政厅上报国民政府,批准文峰天后宫改称为“林孝女祠”,对其一律加以保护。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元宵之夜,文峰天后宫街前发生火灾,延烧商店、民居百余家,宫左、右两街巷当时也烈焰冲天,只有文峰天后宫完好无损,岿然独存。妈祖灵应,时人称奇。新中国成立之后,妈祖信仰习俗活动长期中断,传统的民间妈祖献礼供品也随之中止。改革开放后,妈祖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广泛影响,渐为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信众认识和了解。1993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把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的文峰天后宫“三代祠”,以及建于1940年的梳妆楼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其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海内外妈祖信众踊跃捐资,对其进行修复。1999年,林国华先生将其母亲林李畴妹秘藏于家中供奉的、原白湖顺济庙南宋木雕妈祖神像献归,弥足珍贵。现在该宫尚保存有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天后宫三代祠碑记》石刻,妈祖銮舆、金绣龙袍、银圭以及记述中朝民间文化交流的实物,题款为“丙午岁桂月”、“三韩弟子郭文鹏敬刊”的一册木版刊印的“百枝签诗”等珍贵文物。1994年和2005年,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两次东渡台湾巡展。2000年5月,台湾大甲镇澜宫和新港奉天宫等16个宫庙组成的大型进香团,驻跸文峰天后宫,举行千禧年进香仪式,对造型奇特、摆置有序、传统规范的“妈祖供品”倍加赞赏,叹为观止。

 

 

文峰宫妈祖诵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妈祖经,亦称妈祖平安经,敇封天上圣母真经。
    妈祖是美的象征,善的化身,德的体现。她的各类传说美丽动人,充满神奇色彩,表现了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慈、博爱、乐善好施的大爱精神。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普世性,反映了一种人性化的和谐崇高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吟诵妈祖平安经,既是通过古老庄严的唱颂礼赞形式,默默传递着愿想与妈祖精神的力量,也是妈祖信众美好心灵的证明和信仰情感的结晶。


    2007年5月,《文峰宫妈祖诵经》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峰天后宫妈祖诵经源于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迁建现址之后,原为庆贺开光告竣 ,吉庆活动时祭天进表,建坛诵经,祈安纳福的礼俗活动。明永乐年间之后,演绎为该宫重大节庆和日课的参圣礼拜习俗,代代传承,延绵至今。
    

文峰天后宫唱诵的“敇封天上圣母真经”为清光绪辛丑年荔夏,《蒲城桃洞来真书院》敬刊的版本。计十七个篇章,分为《统论报应章第一》、《特论忠孝邪淫章第二》、《教孝章第三》、《不孝章第四》、《兄弟章第五》、《家门章第六》、《教子章第七》、《家族章第八》、《尊师信友章第九》、《溺女章第十》、《瘟疫章第十一》、《污秽长流章第十二》、《居官章第十三》、《贫富行善章第十四》、《戒赌章第十五》、《正心章第十六》、《统论章第十七》。“真经”文理畅顺,充满哲理,扬善抑恶,予人启迪。其中的《统论报应章第一》开篇明义:“圣母曰:吾奉天帝敇命,统理河海江湖。海若、冯夷、河伯,听吾号令……岂知天地之显甚。恶无不报,报待满盈;善无不庆,庆待圆成。或祖父之余殃未尽,或祖父余德犹存”以及《统论章第十七》中称:“信天命者,安分待时,人生有命,循理莫疑,行之不己,天道有知”等,更是告诫世人,教诲谆谆。宣示了立德行善,大爱无疆的传统理念,这对于提升人们身心修养,陶冶情操,净化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峰天后宫妈祖诵经日课人数8人,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诵经人员为16人,每逢妈祖诞辰和升天纪念日,除了该宫自身的唱诵团以外,许多妈祖信众也参与其间,至虔至诚,祈求妈祖神灵,惠赐福泽,庇佑吉祥平安。
    文峰天后宫妈祖诵经形式独特,富有传统,严格规范。日课于每天“起五鼓”举行。课前各供清水一杯,课后饮用。仪式之先,击罄三响,再行三跪九叩之礼。尔后,由领诵者颂吟赞唱“真经”章目,再集体唱颂,过程二十五分钟。最后,三响罄声中跪拜,礼成。该宫的妈祖诵经,唱、念有机结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朗朗悦耳,礼俗文化底蕴丰富,文学艺术意涵厚重,达到肃雍和鸣,感格神明的效果,具有传承性、观赏性、多源性、亲和性、丰富性等五大特征和人文、艺术等重要价值,是妈祖信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妈祖文化形成、发展、传播过程中的主要载体之一。

 

 

 

文峰宫“元宵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峰天后宫是研究、传播妈祖信仰,弘扬妈祖文化的主要庙宇之一,位于荔城区文献东路繁华地带。其前身白湖顺济庙,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迄今853年。元至正年间(1354年),时地方官为朔望行香及春秋二祭妈祖之便,迁址城内善俗坊前。据明周瑛、黄仲昭之《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九“里考图”载称:“善俗坊,旧在县前。宋朝以莆善俗而作。国朝宣德间,县丞叶叔久重立,四方人久传诵之。”由此可知,莆田自宋以降,民风淳朴,传统习俗,沿袭相承。

 

    文峰天后宫的正月二十九日妈祖总元宵活动,俗称“尾晚灯”。除进行“化龙”,弄大五福、散福、游灯、三及第走马游街等民俗演示活动外,其中的“烛山祈福”,尤有特色。

 

    2013年4月,《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文峰天后宫的“元宵烛山”,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与静态民间艺术的揉合体,其源远溯明中叶之前,传承迄今500余年。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在宫门前摆置,供广大妈祖信众祈福,讨个吉利。烛山分木制和铁制二种,每座长度3.23米,象征妈祖二月廿三日出生;底座0.99米,寓意妈祖于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计5层,层高20公分,总高度1.99米,为“久久之意”。烛架分三种类型。

 

    1、船型:寓意妈祖庇佑,一帆风顺。每层风梨瓶装腊烛20支(莆田谐音为“旺来”)。

 

    2、如意型:意为妈祖灵光辉耀,万事如意。每层点莲花形状的油腊20盏,上贴吉祥诗文。

 

    3、节节高:象征妈祖赐福,幸福安康,生活甜美。每层插龙烛20支,有望子成龙,财丁骏发之意。“

 

    “腊树焰吐长春地,烛山光腾不夜天。”入夜,灯架上的千百支花烛层层叠叠,一字排开,宛似火龙,光焰升腾,映红霄汉。登高远望,犹如一座座霞光绚丽的火焰小山,“元宵烛山”,由此佳称。夜半,人们还前往请回“烛脚”,俗称“请火母”,意味妈祖灵火,庇佑家业兴旺,财丁骏发,红红火火。

 

    “火龙列阵阵排齐整,古街元宵味更浓”。 “元宵烛山”是一种深植于民间的传统节庆社火形式,融光彩亮丽为一体,展现春暖人乐的文化气息,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格及地域文化特色,使其具有以下的特征和价值。

 

    1、文峰宫的“元宵烛山”是“敬神娱人”的民俗文化与静态民间广场艺术的揉合体,活动期间,数以万计的人自愿参与,种德收福,从中共享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的成果,具有群众性和依存性的特征。

 

    2、文峰宫的“元宵烛山”主,有据可稽的可远溯明中叶之前,它伴随着该宫的妈祖总元宵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代代传承,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3、文峰宫的“元宵烛山”,历经500多年沿革、传承、发展,既保持了传统的格式,又不断推陈出新,既遵从古制又凸现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4、文峰宫的“元宵烛山”以庄严、古朴、厚重的内容进行展示,摆列规范有序,合乎传统礼俗,表达了人们对传统理念的推祟,企求吉祥平安的善良愿望,文化内涵深厚,具有特殊的亲和性。

 

    5、文峰宫的“元宵烛山”是莆田传统节庆中的活动形式,是民俗文化展示的载体,特色鲜明,涉及历史、社会、民俗、艺术、手工艺等诸多领域,对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富裕莆田、和谐莆田、文化莆田、生态莆田等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艺术、研究、实用、推介和社会影响等重要价值。

 

    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是在传播妈祖信仰、弘扬妈祖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实践而潜心挖掘、创造的民俗文化和民间广场静态艺术的揉合体,是广大民众欢度传统节日时敬神娱人,种德收福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表现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人们固有的传统理念、道德风尚、朴质心理和上元祈福、普天同庆、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善良愿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大五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分布区域:

    妈祖文化和莆仙戏艺术都是莆田亮丽的名片。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现在,全世界奉祀妈祖的宫宙多达6000余座,信众逾3亿人。其中在我国的台湾,妈祖宫观约1500座之多,信众1700万人,占全岛2300万人口的70%以上,可见妈祖信仰已“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
    文峰天后宫是莆田市中心城区中的主要妈祖庙宇,也曾是莆仙戏旧戏班的聚集地。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丰厚的底蕴,使其在弘扬妈祖礼俗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内容,还蕴蓄着诸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挖掘整理的传统戏剧《大五福》,不仅在传统节庆中进行展示,而且还定期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初九日妈祖圣诞和升天纪念日上演。不仅吸引了来自市区和内陆各地的妈祖信众,同时,也有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新西兰等国的华侨、华人香客前往观赏。还与台湾地区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联谊交流演出,流布区域广泛,激发了海内外广大妈祖信众的“热情之火”。

 

历史渊源:
    荔城是古兴化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素以“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著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催生了文峰天后宫《大五福》这一戏曲艺术文化奇葩。
    追求幸福与吉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千古绝唱。《大五福》的本质特征是敬神娱人,种德收福的吉祥福道文化艺术。
    文峰天后宫于元至正十四年迁建于兹已有六百六十年,是历史上朝廷认可的官祭妈祖宫庙,亦是莆仙戏旧戏班的聚集地。莆仙戏曲是在唐代歌舞百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南戏“活化石”,既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形态。莆仙戏班旧戏班,在莆仙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其特殊的艺术形态,上承下传莆仙地域文化,并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及规俗折射出它所依存的地方色彩和深厚内涵。从史上有关旧戏班出现有争议的事,到“文峰宫请大簿看”记载表明,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信俗与莆仙戏息息相关,渊源久远。为了酬谢妈祖神灵庇佑,祈求福祉祯祥,旧戏班在文峰天后宫排演《大五福》这折吉祥福道戏曲,并与壶山凌云殿明嘉靖六年之后的每年除夕之夜的“戏会”、“弄大仙”遥相呼应,是莆仙戏形制的特有习俗。由此可知,该宫的《大五福》,其源可溯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之前的明时期。
    2010年11月,文峰天后宫与台北莆仙同乡会联合主办的《妈祖缘•两岸情》联谊交流文艺晚会上,《大五福》“开场祈福祉,风扉古谯楼”。这是该项目抢救挖掘、整理后的首场演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11年2月13日,海峡两岸共庆上元佳节妈祖灯会启动仪式,在湄洲祖庙山妈祖石雕像广场隆重举行,文峰天后宫的《大五福》耀眼登场,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2014年11月1日,在文峰天后宫迁建六百六十周年庆典上,献演的《大五福》尾声“散福”,把活动推向高潮。参加活动的张克辉、林兆枢、李祖可、林庆生、林国良等各级领导以及来自台湾的彰化鹿港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云林北港朝天宫、台北松山慈佑宫等台湾来宾,对该宫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习俗、这样独特的表现形式、精湛淳厚的艺术魅力叹为观止。追根溯源,文峰天后宫的《大五福》,表演形式独特,地域特色鲜明,源流久远,沿袭发展,有据可稽。

 

基本内容:
    在莆仙戏曲艺术的园圃中,《大五福》是其中的一大奇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最早的节庆民俗活动和酬神祭祀活动有关。正如东汉时期的郑玄所说:“实以歌舞为职,娱神也娱人。”通常在妈祖圣诞、升天纪念日以及传统节庆酬神社戏时表演。由于演出人员三十人左右,一、二个戏班难当此任。故以前如有特殊要求演出该节目,须通过戏馆中介机构,提前预定,由几个甚至十数个戏班抽调人员,临时组合,提前排练,联袂上演。
    《大五福》表演程式规范。首先,以吉庆的吹鼓乐开头。接着,由麻姑圣母领八位或十二位花神,鱼贯圆场,成梅花队形运步,蝶步,状作献花祝寿,动作柔美。曲唱《江头金桂》,雅韵悦耳,引人入胜;拉着,二童子引福、禄、寿三位“星君”上场,齐唱《绛都春》。在音乐《点绛》声中,魁星、朱衣、破竅、天聋、地哑等与文昌帝君依次各展其妙;紧接关兴、关平、周仓引关公亮相,脚底生风,威武凛然,雄姿勃发,《花锦动》音乐激越,动作、节奏、舞姿、造型,揉合了莆仙戏传统科介中光彩照人的养分;最后则为诸星官致贺赐福,齐声《九如歌》,且歌且舞,凝集在一个特定的吉祥喜庆的艺术氛围,在“散福”、“接福”欢声中降下帷幕,达到“人神共娱,人神同乐”的良好效果。据记载,一九四六年初,抗日战争胜利后,侨乡江口曾盛邀十余个戏班的三十余位演员,在东嶽观广场上演过《大五福》,观者数以万计,盛况感人。九十年代初期,原莆田县莆仙戏也曾进行示范表演过,但正式演出,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莆田文峰天后宫是史上旧戏班的聚散地。近年来,为了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成立妈祖曲艺团,搭建艺术平台,运用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传播妈祖信俗、弘扬妈祖文化,推进对外和对台民间艺术和妈祖文化交流。与此同时,特邀原莆田县莆仙戏剧团团长、原莆田市艺校校长,著名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陈先镐先生,根据各界有识之士的提议,对濒危的传统戏曲《大五福》进行挖掘、抢救、整理,重新编排,进行展示。该版本分“天官赐福”、“五子登科”、“铁笔春秋”、“毓麟瑞凤”、“万宝朝宗”五个部分。音乐以大鼓吹《大开门》为引头,曲牌有《端正好》、《双马吹》、《绛都春》、《离尘界》等。保持传统,去芜存菁;挖掘遗产,推陈出新;形神兼备,特色鲜明,融艺术性、观赏性为一炉,不仅是相沿成俗的酬神社戏中动态艺术的微缩,也是可资莆仙戏艺术研究的芳草地,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无愧为“宋元南戏活化石”中的珍品。

 

主要特征:
    《大五福》作为民间信俗中敬神献礼的艺术表演,其历史应与莆仙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它在莆田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通过历代莆仙戏艺人的努力,不断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文峰天后宫搭建艺术平台,陈先镐、陈鹭玲等挖掘的该项目,既遵从莆仙戏传统科介的规范要求,又不断深化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和程序。其富有浓郁的乡情习俗和审美情趣,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艺术含金量极高,具有传承性、艺术性、观赏性、多源性等四大特征。
    1. 传承性:《大五福》是广大莆仙戏艺人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演艺术。虽然已没人能说得清原创者是谁,但它却随着莆仙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代代传承。
    2. 艺术性:《大五福》戏曲语言丰富,表现形式规范,传统科介丰厚,艺术风格独特,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艺术性的特征。
    3. 观赏性:《大五福》既保持传统的表演局式,又不断丰富创新,形神兼备,寓意深刻,蕴含吉祥喜庆的元素,深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4. 多源性:《大五福》作为“敬神娱人”的表演艺术,是妈祖节庆和酬神社戏活动的产物,其表演活动与民间庙会民俗活动有关。它与其他静、动态艺术活动交相辉映,构成一种多源的、特殊的民俗文化和动态艺术交融格式。

 

重要价值:
    《大五福》是一种稀有性的莆仙戏曲珍品,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的载体,既有妈祖文化、民俗文化、又有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它涉及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富有地方习俗韵味和传统文化底蕴,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1. 人文价值:福者,佑也。人之繁衍,福伴左右。福祉祯祥,源远流长。春许冬还,百态呈祥,首推福耳。所谓“五福”,即“福、禄、寿、财、禧”。它是一种吉利祥瑞的象征,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和善良的企愿,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为此,《大五福》的丰厚内涵,就某种意义而言,是符合人们理想愿景,企求厚德载福、福气长存的文化现象,极富人文价值。
    2. 艺术价值:《大五福》构思富有创意,艺术风格奇特,在继承传统科介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它承载着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的情缘,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和厚重的艺术内涵,既“敬神”又“娱人”,其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是莆田本土文化精神的体现。
    3. 实用价值:文峰天后宫是传播妈祖文化的主要妈祖宫庙之一,地理位置显要。其挖掘展示的《大五福》,深为人们所认可和赞誉。这对于发挥莆田特色文化优势,丰富妈祖礼俗文化和莆仙戏艺术内涵,扩大莆田影响,推动对外、对台民间文化交流,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莆台之间人文的双向流动,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存续状况:
    缘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传统戏剧《大五福》,已中断多年,濒临失传。近年来,文峰天后宫在对外和对台妈祖文化以及民间艺术交流过程中,以妈祖曲艺团为载体,由著名莆仙戏艺术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名录优秀传承人陈先镐先生等,对《大五福》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并已公开展示及示范表演十余场次。虽经努力,但限于财力、物力和人力,全方位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现有的传承人趋于老龄化,逐渐淡出,该项目已日渐衰微,出现濒危状况,应采取保护性抢救措施。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所谓《大五福》,即福、禄、寿、财、禧也。表现形式独特,音乐曲牌丰富,使用道具规范。具体为:
    一、 音乐曲牌:
    依序为吹鼓乐《大开门》,传统乐曲《端正好》、《双马吹》、《绛都春》、《离尘界》、《九如歌》等。
    二、 使用道具:
    1. 福、禄、寿三星拱照(天官赐福):
    (1) 福星手抱孩儿仔
    (2) 文昌帝君手执如意
    (3) 寿星手执“老翁杖”
    2. 五子登科(三及第走马游街):
       状元、榜眼、探花各执马鞭
    3. 铁笔春秋:
    (1) 关平手捧方正印玺
    (2) 周仑手执青龙偃月刀
    4. 毓麟瑞凤:
    (1) 临水夫人手持祛邪拂掸
    (2) 俩侍女各执宝剑
    5. 万宝朝宗(招财进宝):
     (1) 财神手奉玉如意
     (2) 俩金童各捧金元宝
    6. 散福物品:
    文峰天后宫设计制作的“散福”致贺礼俗用品,条福贺幛形式,黄色绸布绣织,长度68公分,宽度39公分,金龙飞腾底色,四方镶边,圆圈内蝙蝠图案,中间红色“福”字醒目,寓意妈祖赐福。